古厝新生,乡愁永续——闽清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的创新实践

日期:2025-07-11 18:26 来源:人民网 浏览量:{{ pvCount }}

  青石板路蜿蜒向前,百年古厝错落有致,炊烟袅袅中透出传统古村落的蓬勃生机……走进福州市闽清县的传统村落,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千年的文化脉动。

  近年来,闽清县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活化利用”的保护模式,让古村落和古厝焕发新生机,让乡愁有了新寄托。

  闽清县历史悠久,建县于唐贞元元年(785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千百年来,山水和人文交融,情与魂合一,孕育出独一无二的闽清传统村落。2024年,闽清入选福建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县,现有国、省级传统村落三十五个,历史建筑135处,不可移动文物597处,非遗338项。

福建省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祠堂——六叶祠 

  守护根脉:传承与保护的闽清实践 

  闽清传统村落不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乡愁的归宿。围绕“一心两代多节点”空间布局,闽清县系统梳理状元文化、礼乐文化、华侨文化,打造不同主题的展馆,有机串联八个村落,打造文化展演、非遗工作坊等形式,常态化举办各种民俗活动,让乡村文旅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让“记得住乡愁”成为内在的文化与精神诉求。而在这一整体布局中,古厝作为承载文化记忆的核心空间,其活化利用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关键纽带——梅溪镇樟洋村的实践,便生动诠释了古厝如何在文化传承中迸发新能量。

梅溪镇樟洋村古厝中,众人围坐在一起欣赏音乐 

  在闽清梅溪樟洋,百年古厝传出阵阵乐音,青年学子与村民围坐一起,以音乐为媒,古老的厅堂里流淌着跨越代际的暖流。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演奏,而是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闽清站催化下,一场融合了青年智慧与乡土温情的“音乐疗愈”实践。青年大学生挖掘天然的虫鸣、溪流等声景资源,结合数字技术转化为疗愈素材,让乡村不再被动等待“输血”,而是将自然生态转化为“疗愈经济”资产。

  2018年5月,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闽清站在此落成运营。七年间,这座工作站已成为全国高校学子参与乡村建设的枢纽,催化出一场场传统与现代的创意碰撞。青年大学生以樟洋独厚的自然禀赋与人文积淀结合闽清地区独特的礼乐文化传统,依托古厝的空间肌理,打造全国首个“音乐疗愈乡村”。该项目利用古厝空间、厅堂的声学特质与院落的静谧氛围,结合自然声景与数字技术,既为都市人群提供缓解焦虑的新方式,也为留守老人带来精神慰藉,让百年建筑成为承载情感交流的“活态容器”。

  鼓点、溪声、笑语在这里交织,古厝的砖瓦仿佛也在共鸣中焕发新生。音乐成了沟通的桥梁,连接起离乡游子的乡愁记忆与都市访客的减压需求,也连接起青年学子的创新活力与樟洋村民的质朴智慧。这种转化模式为乡村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古村的生机不在固守,而在让老建筑与时代脉搏共振的路上得以创新传承。樟洋的古厝正是在这样的活化逻辑里,从静态的文化符号,变为了推动乡村发展的动态引擎。

  创新机制:政府主导+社会共治 

  传统村落集中连片改造启动以来,闽清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资金,着力引入社会资本,创新推出古厝保护认领机制,出台《闽清县古厝保护认领十条措施》,邀请更多企业一对一认领县内古厝,推进活化利用,共同参与传统村落保护,截至目前已撬动社会资金近4000万元。

  此外,闽清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村民筹集资金修缮宗祠及古厝,动员成立自治组织,积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交流活动,通过“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模式,在缓解财政资金压力的同时,提升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感。

  这种“自上而下引导+自下而上参与”的保护框架,为古厝活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当修缮不再是单纯的工程任务,而成为村民主动参与的文化传承行动;当保护不再依赖单一财政投入,而形成多元主体共担的良性机制,古厝便从被动维护转向了主动“造血”。坂东镇新壶村的宏琳厝正是在这样的机制土壤中,生长出具有创新性的活化路径。

宏琳厝 

  眼下,在闽清,古厝的活化利用正以多元形态铺展。宏琳厝通过系统性创新让历史空间焕发新生:飞檐下,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围聚兔耳防御工事,在666间房构成的“迷宫”中解密“密信”,《闽韵千年 清见未来》沉浸式剧本杀让古厝成为可触摸的历史场景;同时,与下祝水蜜桃梦幻联动,推动农产品销售与知名度。天井空间里,非遗漆扇体验区的孩子们以水为媒,让彩漆在素白扇面绽放山水,传统工艺在指尖流转新生。

  古厝活化的核心在于构建“新旧共生”的有机生态——通过廊桥将游客服务中心、五转肆商业中心等现代设施与古厝相连,既保留历史肌理,又注入当代功能。而让文化基因融入生活场景,则让古厝活化更具生命力:今年2月,福州最悠久的“十八坂”圩市首次将主会场设于此,“侨乡有禧 赶圩纳福”的热闹里,“一县一桌菜”的味觉盛宴解读着闽清物产密码,侨乡乡宴让饮食升华为文化载体;百名青年在“四季恋歌·缘起福见”活动中漫步古厝,让历史空间孕育当代浪漫。

  在这里,剧本杀是活化的互动媒介,汉服装扮是文化的代入方式,漆扇工艺是传统的现代表达。当“十八坂”的市井喧闹、青年指尖的彩漆流光、红墙上的情侣祝福共同构成动态的“地方志”,宏琳厝已从静态的建筑遗产,转变为容纳生活、连接情感的文化场域,为古厝活化提供了生动范本。

  闽清样板:连片保护的示范意义 

  闽清县创新闽台合作、古厝加产业等模式,围绕传统村落和特色古厝,开发文创产品二十余种,打造了云溪漫道、娘寨、宏琳厝等一批农村文旅体验项目,推出闽清古厝游文化旅游线路,带动村民回归传统就业,增收致富,推动家风文明,让中华文明在守正创新中持续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坂东芝田宫 

  闽清树牢“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和“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理念,以传统村落为节点,串点连线成片,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强化县域协同发展,形成坂东三溪、塔庄省璜等一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区,探索出“古厝文化+生态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村落风貌打造”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闽清样板”。

  从千年古厝到现代文旅,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闽清以创新与情怀书写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生动答卷。在这里,乡愁不再只是记忆,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承的鲜活文化。(文/许小龙 吴玉晶 郑新润 图/闽清县融媒体中心)

  

    (责编:江苇杭、刘卿)